美国加州州长纽森称:东方大国越成功,世界就越成功
加利福尼亚,这片靠太平洋而旺盛的土地,一边高举“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旗帜,一边发出了一封急切的“邀请函”。从经济数据来它确实有底气。而如今,这个美国最发达的州将目光投向了东方,州长纽森甚至用“感到兴奋”来描述与中国合作的可能性。这一番话听上去春风和煦,但细细品味,又让人觉得不仅透着几分诚恳,还有几分迫切。如此的表态,到底是单纯出于经济考量,还是还有别的故事?
纽森此次的宣言,主要基于一个已经被广泛认可的事实——加州不再仅仅是美国内部的“领头羊”,它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越了德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别看是名次上升了一级,这种动态背后,挣扎的意味可不小。加州的经济支柱主要来源于科技、农业和影视业,与世界紧密联系的经贸合作几乎是立州之本。疫情期间,美国内部供应链混乱不堪,想必加州感受尤为深刻。而此时此刻,纽森的目光紧盯的“东方大国”,显然就是中国。
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和制造业的强大能力,对于纽森而言,绝对是梦寐以求的合作对象。数据是无声的语言从农产品到高科技设备,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加州重要的贸易伙伴。而这一次,纽森显然希望将这份合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他对于“东方大国越成功,世界就越成功”的言语,不止是对经济数据的感慨,更是一种对加州未来的务实追求。如今加州GDP整体回升,却依然隐藏经济危机下的裂缝。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与中国合作显然可以让生产成本更低、供应链更顺畅。
但如果你仅仅以为纽森是在打经济的算盘,那也未免太低估了他的政治敏感性。不妨稍微放大视角,把纽森这次话语的背景挖深一些。作为典型“蓝州”代表,加州的对外政策向来是大胆尝试、敢为人先的。纽森的对华表态,其实不止是经济考量,更像是对当下美国整体对华态度的一种呼应和调节。从中美贸易战到各种对话机制的紧绷,再到美国国内经济困局,这些都在消耗着旧有的“冷战”式对抗。加州作为国际化程度最深的州,显然已经嗅到了继续“脱钩”的恶果。纽森明白,一个独立的强劲经济体,无法从世界中“离线”。,他显然在尝试通过加州对华合作,为美国全国对华关系寻找新的突破口。
事情的复杂性远比纽森的言辞要多。在他张开怀抱的我们不可忽视的硬核现实是中美之间的分歧似乎越来越多。无论是对台问题还是高科技限制,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显然不可能为加州的倡议让出太多空间。美国整体经济政策的国内化倾向,包括“制造回流战略”等,可能会在短期内与纽森的对华友好态度冲突。这背后还有更大的博弈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在对华议题上的分歧,是州政府与联邦政府未来政策协调的障碍,还是另有玄机?
再看加州与中国之间合作的前景,表面看似机会宽敞,但暗流涌动。技术出口限制、贸易壁垒、人员签证政策等等,这些挑战无不彰显中国在某些高端领域已经具备足够的竞争力。而这恰恰是中美争执的焦点。对纽森而言,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他想要的不止是短期利益,而是如何让中美之间的区域协作稳定可持续。或许正是因为意识到这点,他才能一口气将对华欢迎的态度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稍微往回看历史,我们还能找到更多细节,让这次事件显得更加耐人寻味。中加州的合作并不是“一朝一夕”,更非今年才开始。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加州的农业合作已经有所涉猎。别看那时中国是“学习者”,实际早已种下了未来发展的种子。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量华裔移民涌入加州,这片土地逐渐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窗口”。可以这座州的多元文化背景和国际经济观念,早已让它脱离了美国传统48个州的行事逻辑。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资本和市场为很多加州企业解了燃眉之急,而这些人和事,纽森显然不可能全都忘记。
而纽森此刻向中国释放信号,也与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无关系。九十年代,美国以“高科技”产业为傲,中国尚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但时过境迁,中国的制造业早已成为全球竞争中的佼佼者,而加州作为美国科技的重地,无论是半导体还是新能源,都难以忽视中国在产业链中的角色。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洲强国,一个习惯于站在“产业顶端”的加州之间,必然会有吸引和碰撞的故事。纽森的姿态,显然意在引导合作趋势而非继续对抗,毕竟以加州的利益为出发点,“双赢”才是唯一现实的选项。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加州州长纽森为什么如此急切地表达对华合作的意愿?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因为考量加州经济的现实需求,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他或许也在尝试为美国整体对华战略留下些什么启示。此时的美国,政治和经济的脱钩正在上演,而纽森显然认为加州不能掉队。无论是州长个人的政治意愿,还是加州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都无疑表明,一个曾被描绘为“竞技赢家”和“文化灯塔”的加州正在重新修订与世界合作的规则。
有人加州这种开放的态度可能会成为未来美国对华关系的“转折点”。但也有人嗤之以鼻,觉得纽森不过是在推销一张有条件的门票。不管哪种观点,我们能看到的是,中美之间的合作机会,远比障碍更值得关注。而纽森会不会成为这局棋里的“关键先生”,拭目以待。
